书包网 >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 613章 搞科研,爆更大法好

613章 搞科研,爆更大法好


  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沈奇科研中心以每天平均发表3篇论文的效率,在一个月内发表了近百篇论文!

  节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

  《一种新型的重排反应》,第一作者贺琳,第二作者曹凡,通信作者沈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杂志》,该期刊最新IF为15.872。

  《基于一种新型重排反应的化合物动力学研究》,第一作者沈奇,第二作者张蔚然,第三作者夏龙鑫,通信作者肖铭。发表于《德国应化》,该期刊最新IF为11.903。

  《康舒恩的合成工艺改进》,第一作者鄢骏,第二作者沈奇,通信作者程浩南。发表于《柳叶刀》,该期刊最新IF为33.726。

  《简述:大元环化合物的开发方向》,只有一个作者,沈奇。发表于《自然》,该期刊最新IF达42.168。

  《关于弛豫法在双开口泡膜中的新型应用研究》,第一作者汤元,第二作者沈金宝,通信作者沈奇。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该期刊最新IF为7.672。

  《新型金属塑料的研究与应用》,第一作者程夕,第二作者马文博,第三作者沈奇,通信作者刘野。发表于《今日物理》,该期刊最新IF为6.332。

  《黑洞信息悖论之我见》,只有一个作者,沈奇。发表于《科学》,该期刊最新IF为31.781。这期《科学》上只有一篇文章,就是沈奇的这篇《黑洞信息悖论之我见》,,属于个人专刊性质。

  《常微分方程有限或无穷多个正解的最新研究》,第一作者周雨安,第二作者王瑞明,通信作者沈奇。发表于《数学学报》,该期刊最新IF为3.476。

  《代数几何中的算法问题》,第一作者李真强,第二作者沈奇,通信作者胡波。发表于《数学年刊》,该期刊最新IF为4.011。

  ……

  与一篇论文对应的是一个科研项目。

  沈奇科研中心在一个月内发表了近百篇论文,意味着他们中心一个月内解决了近百个科研项目?

  当然了,一个科研项目也可以分解为若干篇论文。

  即便考虑到分论文,沈奇科研中心也在最近一个月内搞定了几十个科研项目?

  这太人吃惊了!

  沈奇科研中心的别称是沈奇论文批发中心吗?

  近百篇论文的署名栏中,全都有沈奇的名字。

  一作、二作、三作、通信作者,沈奇换着来。

  你可以理解为,沈奇在一个月内独自撰稿或与人合作撰稿,共发表了近百篇论文。

  这近百篇论文,几乎都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

  学术界的朋友对这个震惊的消息进行了研究。

  一篇论文,不可能今天写完,明天就发表。

  做项目、写论文,最少也得几个月吧。

  期刊那边审论文也有一定的周期。

  署了沈奇名字的论文,一个月内在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各大期刊上发表了九十几篇,这种操作是如何做到的?

  有记者问到:“沈奇院士一个月发表九十八篇论文,而且全是《自然》、《科学》、《PRL》、《数学年刊》这种顶级期刊,这个新闻成为了热搜榜热度第一的新闻。沈院士,能说说这是怎么做到的吗?”

  沈奇的解释是:“这九十几篇论文涉及的科研项目,最早启动于三年之前,最晚启动于今年1月。这些论文在一个月内发表于相关期刊上,纯属巧合。大家都知道,期刊审稿的周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比如说《代数几何中的算法问题》这篇数学文章,一年半之前就投给了《数学年刊》,而《一种新型的重排反应》这篇化学文章,是上个月投给了《美国化学会杂志》。有的期刊审稿慢,比如说大多数的数学期刊,而有的期刊审稿较快。所以我还是那句话,纯属巧合。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论文发表时间较为集中,这是巧合,但这些论文涉及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是巧合。感谢我们中心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篇论文多则几十页上百页,少则几页。而完成一篇论文,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记者:“沈院士,你曾说过,你最喜欢的数学家是欧拉和高斯。欧拉是科学史产量最高的人,他一生中发表了886件论文或书籍。我们给沈院士做了统计,您目前的发表数量,已经逼近欧拉了。您是否想过,有一天会成为科学史上发表学术文章最多的人?”

  沈奇:“有可能吧。”

  科研工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方法有很多种,发表论文是最直接也是最主流的一种。

  外界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把沈奇刷成科学史上更新量最大的科学家,沈奇科研中心全体学者参与了这个计划,故而发生了“沈奇一个月发表98篇论文”的轰动性事件。

  一篇论文特别是顶级期刊论文,为作者带来的利益无需多言。

  学术界不乏为了争夺论文署名权扯皮撕逼甚至大打出手的案件。

  有的学生颇为怨恨,课题是我做的,论文是我写的,凭什么一作要写导师的名字?凭啥知识产权属于导师?

  沈奇科研中心不存在这种现象。98篇署了沈奇名字的文章,沈奇大多不是一作。

  一作,是一个科项目里,做最具体、最核心工作的人。很多科研机构招人或评职称,明文规定应聘者或职工须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以一作身份发表多少多少篇论文。

  二作、三作、N作,也为一个项目付出了一定的贡献度。

  通信作者是一个项目的统筹者,负责宏观上的全局把控。

  外界也有质疑,咱不扯远了,就说这98篇论文所涉及的诸多科研项目,沈院士每一个都亲力亲为的参与了哇?

  沈奇的答复是:“废话,我不参与科研项目,论文上凭啥写我的名字?你这个记者同志很有趣诶,你是在怀疑我的职业素养吗?”

  保安,把这个搞事的记者带走,关起来!

  那是不可能的。

  言归正传,98篇论文共涉及了四十二个科研项目。

  这四十二个科研项目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乃至环境学等科研领域。

  有些论文报道的成果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国内外学术团体纷纷申请赴沈奇科研中心学习交流。

  沈奇微微一笑,他坐镇中心笑迎八方来客。


  (https://www.500shu.org/shu/13272/468651475.html)


1秒记住书包网:www.500shu.org。手机版阅读网址:m.500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