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 > 燃烧的莫斯科 > 第三九七章 调整部署

第三九七章 调整部署


面对着如此恶劣的局面,梅列茨科夫焦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一言不发,背着手在指挥部里来回走动着。那些正在打电话、发电报的参谋和通讯兵们,也刻意地压低了声音,免得影响到方面军司令员思考问题,而招来无妄之灾。

        最着急的莫过于第8集团军司令员斯塔里科夫,他看着梅列茨科夫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一点停下的迹象都没有,忍不住提高嗓门,大声地提醒对方:“大将同志,目前锡尼亚维诺高地的情况很危险,您要尽快想办法才行啊。不然没等德军的炮火停止,高地上的我军指战员就全死光了。”

        听到斯塔里科夫这么说,梅列茨科夫的放缓了脚步,又在屋里走了几个来回后,他来到了斯塔里科夫的面前,停了下来,仰头问道:“斯塔里科夫同志,面对眼前的局势,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斯塔里科夫显然没有想到梅列茨科夫会突然这么问他,愣了一下才回答说:“我们应该马上派预备队到高地上,一定要把阵地守住。”

        &备队?!”梅列茨科夫听到这个单词,冷笑了一声,用嘲讽的口吻说:“我的将军同志,你手里还有预备队吗?你要知道,此刻德国人正在把成千上万的炸弹和炮弹倾泻到高地上,就连反坦克炮都打不坏的kv重型坦克,都被敌人的高爆炸弹炸得粉碎。就算有预备队,在这么密集的炮火下进入阵地,难道你觉得指战员们的血肉之躯是坚不可摧的吗?除了增加不必要的伤亡外。是于事无补的。”

        斯塔里科夫有些慌乱地问:“大将同志。那该怎么办?要知道。德军的轰炸和炮击结束后,就会出动步兵对高地发起攻击。高地北侧地势平缓无险可守,假如不给守军补充兵力的话,仅仅凭伤亡惨重的部队是守不住阵地的。”

        梅列茨科夫把头转向了我,冲我努努嘴,说:“丽达,我知道你的鬼主意多。你也说说,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

        我使劲地点点头。回答说:“大将同志,我倒是有一个办法。您请看。”说着,我走到了地图边,拿起靠在墙边的讲解棒,点着图上的锡尼亚维诺高地,继续说:“大将同志,斯塔里科夫将军,你们请看,从目前的形势来分析,德军是打算用航空炸弹和炮弹消耗掉我军在高地上的部队。接下来他们会派步兵发起攻击,企图一举夺回被我军占领的高地。我们现在能做的。是立即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司令员戈沃洛夫将军取得联系,请求他们用重炮和舰炮来支援我们,对德军的炮兵阵地进行火力压制。同时,还应该请求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空军出动战斗机,将敌人的轰炸机从目前战斗的区域内撵走,使他们不能再对我军的地面部队构成威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命令位于高地两侧的近卫第3、第24师和第265步兵师,立即对敌人的阵地发起佯攻,使高地北侧的德军不能抽调出足够的兵力来参与进攻。”说完,我将手里的讲解棒重新靠在了墙边。

        梅列茨科夫满意地点点头,说:“你的建议很对,我这就打电话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洛夫将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特里布茨海军上将,请求他们马上用重炮和舰炮对德军的炮兵阵地进行压制。”他抬腿就往会议桌走,准备到那里用电话和列宁格勒方面军联系。他的手摸到了电话,没有马上拿起话筒,而是扭头问我:“高地上的指战员在遭受轰炸和炮击后,幸存下来的人数不会太多,将会出现防守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又该从什么地方抽调兵力对他们进行补充呢?”

        我走到梅列茨科夫的身边,回答说:“大将同志,目前高地上的第140步兵旅和第327师的那个团,估计已经伤亡殆尽了,再让他们坚守住高地,是非常困难的。而原来完成了攻克高地任务的近卫第19步兵师也同样伤亡惨重,急需补充兵力和武器弹药,同样无法完成坚守高地的任务。我建议,将原来配属给高地左右两翼的近卫第4军的第22、第23、第137步兵旅,派到高地上去。他们没有经过战斗,部队建制完整,完全可以坚守住高地。”

        &将同志,调派近卫第4军部队的任务就交给我了,我这就去给罗根斯基将军打电话,让他给这三个旅下命令,让他们马上向高地靠拢,准备接收第140步兵旅和第327师下属团的防御阵地。”斯塔里科夫说完,也来到了桌边,准备给近卫第4军的指挥部打电话。

        &等一等,将军同志。”我看到他已经拿起了话筒,连忙开口制止了他。

        斯塔里科夫见我阻止他打电话,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不解地问道:“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奥夏宁娜少校。”

        &啊,丽达。你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完吗?”梅列茨科夫也问了一句。

        我脑子里的想法虽然对战局有利,但说出来是会得罪人的,至少此刻站在我面前的斯塔里科夫,听了我新的建议后就会恨死我的。但为了大局着想,我犹豫再三,还是鼓足勇气开口说:“大将同志,由于近卫第4军和近卫第6军,分属两个不同的指挥系统,在进行大兵团作战时,相互间的协调会很差,有可能出现贻误战机的情况。为了改善现有的指挥状况,我建议换更高军衔的指挥员来指挥部队。”

        此话一出口,我看到斯塔里科夫的脸色马上就变得铁青,他瞪着我的眼睛简直要喷出火来,如果不是梅列茨科夫在旁边,估计他早就一个大耳巴子抽过来了。

        对于我这个提议,梅列茨科夫低着头想了一会儿。才抬起头。皱着眉头问:“丽达。你觉得这两个军的部队,该由谁来指挥呢?”

        &将同志,我们参加锡尼亚维诺突出部战役的部队,共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斯塔里科夫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第二梯队是克雷科夫中将指挥的第2突击集团军,”提到克雷科夫时,我特意在中将军衔这两个单词上加重了语气,“第三梯队是加根将军指挥的近卫第4步兵军。在三名指挥员中。克雷科夫将军的军衔最高。我觉得,由他来担任进攻部队的前线指挥的职务是恰当的。”

        梅列茨科夫听完,未置可否,而是望着斯塔里科夫问道:“斯塔里科夫同志,您觉得丽达少校的意见如何?”

        梅列茨科夫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斯塔里科夫,让他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咬着后槽牙说:“我认为奥夏宁娜少校的提议,在目前这个阶段来说,是正确的。将我的近卫第6军和罗根斯基将军的近卫第4军交给克雷科夫将军来指挥,会大大改善部队之间协调差指挥不灵的现状的。”

        梅列茨科夫见斯塔里科夫没有表示反对。直接拨通了方面军司令部的电话,对接电话的斯捷利马赫说:“参谋长同志。请您立即通知第2突击集团军的克雷科夫将军,让他马上赶到第8集团军的临时指挥部来。”

        斯捷利马赫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明显地愣了愣,随后诧异地问道:“大将同志,我能问问您把克雷科夫将军召到第8集团军临时指挥部去的原因吗?”

        因为时间紧迫,梅列茨科夫也没有和斯捷利马赫客套,开门见山地说:“我打算调整前沿部队的指挥权,打算将近卫第4军和近卫第6军全部交给他指挥。您打电话通知他时,告诉他要尽快赶过来,时间不等人。”

        接着他先后拨通了戈沃洛夫将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特里布茨海军上将的电话,请求他们用炮火和空军支援我们,共同保卫锡尼亚维诺高地。

        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部的通话刚结束,斯大林的电话又打了过来。他在电话里怒气冲冲地吼道:“梅列茨科夫同志,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涅瓦集群的上万名指战员,还被困在涅瓦河边的山谷里?你到底有没有让你的部队,向德国人的防御纵深发起攻击?”

        听到斯大林大发雷霆,梅列茨科夫不由自主地浑身哆嗦着。别人也许会觉得奇怪,一个在军队里待了几十年的人,居然会被最高统帅的几句话吓得发抖。只有我明白,梅列茨科夫在1941年6月下旬曾经被内务部逮捕过,他遭受了内务部人员的严刑拷打,逼他承认和万尼科夫、库利克、巴甫洛夫等人联合,企图发动政变。虽然他遭受了废人的虐待,还被打断了几根肋骨,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没有承认对他的诬陷。直到9月,缺乏足够优秀指挥员的斯大林想起了他,这才让人将他释放,并把他派到了列宁格勒地区来。

        过了好一会儿,梅列茨科夫才恢复正常,他的情绪恢复了稳定,口齿清楚地向斯大林报告说:“报告斯大林同志,目前德军正在用轰炸机和大炮,将成千上万的炸弹和炮弹倾泻到锡尼亚维诺高地上,企图用强大的火力消灭我军后,再重新夺回高地。”

        &你采取了什么措施没有?”斯大林的声音里,火药味依旧很浓。

        &据奥夏宁娜少校的建议,我先后给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戈沃洛夫将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特里布茨海军上将打去电话,请他们用炮火压制德军的炮兵阵地,并出动空军的战斗机,将德国人的轰炸机从我们战斗的区域里撵走。同时,我还打算命令高地两侧的部队,立即向德军的防御纵深发起攻击,牵制住他们的防御力量,使其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参与到高地的争夺战里来。”

        听完梅列茨科夫的回答,斯大林的声音缓和了许多:“这样的部署不错,看来丽达还是有几分本事嘛。”

        &大林同志,”梅列茨科夫看了我一眼,又补充说:“奥夏宁娜少校还建议,为了改善部队的指挥状况,建议将分属不同系统的近卫第4军和近卫第6军,都交给第2突击集团军的克雷科夫中将指挥。”说到这里,他硬着头皮向斯大林建议说:“让她当一个作战参谋有些屈才,我觉得应该让她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列茨科夫同志,请您转告丽达。说她的分析是对的,经过最高统帅部的进一步分析,德国人在南部地区的进攻目标,的确是斯大林格勒。让她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出发到新的工作岗位去。”(未完待续。。)

        &感谢书友老干爹、kjs12、yxzr的宝贵月票


  (https://www.500shu.org/shu/17788/3199263.html)


1秒记住书包网:www.500shu.org。手机版阅读网址:m.500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