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 > 大明第一莽夫 > 第311章 杨一清

第311章 杨一清


汤昊成功了。

    皇帝陛下金口一开,正式重建五府。

    说是重建,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五府官署衙门等机构还是存在的,先前只是形同虚设罢了。

    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主要职责即领军作战、训练军队、管理屯田、掌管军籍、推选将领等等。

    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首领官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

    其它如武官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之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移与相关机构会同处理,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在兵部,每逢战事发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

    总而言之,五府本身就是一个专门为武勋将士服务的军事机构,尤其是五府执掌武将勋贵的任免升迁,拥有推荐的资格,配合六部百司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

    这才是当初太祖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的意义所在。

    汤昊率领新任都督官们走进了五府衙署,然后毫不客气地坐在了主位上面。

    随之是英国公张懋、保国公朱晖等高等武勋,他们本身也有着都督官身份在身,其次再次仇钺、安国、常阔海等人,汤木此刻还在镇守济州岛,等待朝鲜方面同意进行东海贸易。

    汤昊扫视众人,然后开始了任务安排。

    “先不要急着高兴。”

    “兵部是否会从中作梗,我们还不知道!”

    这句话,直接给众人泼了盆冷水,先前的欣喜也变成了忧虑。

    文臣缙绅的手段,他们可是亲眼目睹过。

    哪怕皇帝陛下开了金口要重建五府,但只怕文臣缙绅不会这么乖乖地交出手中权力,首当其冲者就是兵部。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五府应有的权柄一一收回。”

    领军作战这是特殊情况,只有遇到战事的时候,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

    训练军队这属于朝廷的特派任务,如洪武十九年帝命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商翯,往河南、山东二都司训练军马,这种特派任务还有其他诸如工程营建、地方屯田、募兵、军粮调运等等事务,都是为战事而服务。

    所以除开这二者外,五府的基本职权,主要在后面三项。

    “第一步,抓屯田!”

    汤昊看向了马永和邓伯颜。

    “屯田乃军队利益的保障。”

    “军屯可以确保将士们的利益,而今天下军屯大多被权贵士绅所侵占,所以希望二位可以狠抓此事,本侯会向皇帝陛下请旨,任命二位出巡天下清查军屯,不管是谁胆敢侵占军屯田地,要么还田,要么抄家,明白了吗?”

    马永和邓伯颜急忙躬身领命,没有任何意见。

    他们二人此次能够封侯,全赖中山侯之功,这侯爵可是世袭侯爵,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啊!

    从今以后,二人也算是步入大明中枢权力核心层了,足以光宗耀祖的那种。

    马永还好,毕竟他们家先前没什么传承,但是邓伯颜不一样,他可是开国名将邓愈后人。

    邓愈天生魁梧,勇武过人,十六岁领兵抗元,后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太祖朱元璋,太祖赐其名为邓愈。

    后这位名将追随太祖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集庆,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

    大明立国之后,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后于洪武十年病逝于寿春,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并配享太庙。

    说实话,邓愈功绩无疑是开国名将里面都可以排进前列都那一批。

    老邓家也因为邓愈的开国之功而位列公爵世家,子孙世代承袭,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然而传承到了第二代,邓愈子邓镇承袭申国公爵位时,受到李善长牵连,邓镇因为是其外孙女婿夺爵被杀。

    至此,卫国公历一世一代;申国公历一世一代,老邓家彻底失爵。

    直到此刻,因为中山侯的鼎力扶持,邓伯颜凭借扫平倭国之功,得以封爵济宁侯,这对来说意义太重大了。

    因此哪怕到了现在,邓伯颜眼眶都是红的,看向汤昊的目光里面充满了狂热。

    屯田一事交给了马永和邓伯颜,汤昊也可以暂时放心。

    其次就是这军籍管理了,汤昊则是看向了仇钺和张懋。

    “祖父,军籍一事,想来还要您亲自出手了。”

    “我会亲自去找那杨一清,所要各都司卫所军籍,然后仇钺你负责清查这些卫所军籍,天赐和继祖他们会配合你,揪出那些害群之马,不管是冒领吃空饷的还是隐瞒不上报的,我们必须弄清楚各个都司的具体兵力情况!”

    仇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了老国公张懋。

    这种清理军籍的事情,自然还是交给老家伙来做比较好,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更别提人家以前还主持过修史这种读书人的活儿,也算是经验丰富了。

    张懋没好气地瞪了汤昊一眼,连他的壮丁都抓,这个孙女婿真是一点不尊老。

    不过他也能够理解,毕竟现在五府缺人,尤其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

    诸如马永、邓伯颜他们,可都是汤昊一次次征战沙场培养出来的年轻武勋,要说军功这方面还是差点意思,资历就更不用提了,所以还是需要他们这些老牌勋贵坐镇,才能让人放心。

    至少张懋和朱晖等人也感受到了汤昊对他们的尊重,没有直接将他们老牌勋贵给直接架空。

    随即就是最后一项,推选将领。

    “这一次有功将士名单,包括先前数次征战等,你们尽快拟定出一份详细名单,本侯负责跟吏部交涉,最好给这些儿郎挣一个卫所军官的位置,各都司都需要安插进我们自己人。”

    “重建五府不是只有一個中枢这么简单,天下各都司都必须听从五府号令,认可五府的领导,不然我们重建五府就没有任何意义!”

    众人听后连连点头,这是应有之理。

    以往五府形同虚设,文臣缙绅已经将手伸进了地方卫所里面。

    比如那个山东都司指挥使边雄,就是出身官宦世家,得了背后的河间边氏相助,这才一步一步爬到了山东都司指挥使的高位,后面更是与文臣缙绅勾结在一起贪腐谋利,甚至暗中与倭寇进行走私贸易。

    最后,汤昊看向了一众心腹。

    “今日之后,你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自己的职责,或是独当一面,或是镇守一方。”

    “不管是封侯还是拜将,这都是你们追随本侯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应得的,但是有一点本侯希望你们记住,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勾结士绅,否则休怪本侯不念旧情!”

    初心是什么?

    自然是打垮士绅缙绅!

    这是汤昊不能容忍的一条红线。

    他不希望自己带出来的武勋,刚刚有点出息了,就为了钱财利益而勾结士绅缙绅!

    如果真有人这么做,汤昊也不介意,亲手宰了他!

    一众武勋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将此事牢牢记在了心里。

    “日子还很长!”

    “北虏尚未平定,我等仍需努力!”

    “本侯不希望看到,将来出兵北虏时,少了你们其中任何一个!”

    众将听后热血澎湃,全都神情狂热地看向中山侯。

    或许,追随中山侯汤昊,是他们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选择!

    正当这个时候,有人前来禀报,兵部尚书杨一清亲自过来了。

    汤昊闻言嘴角一抽,不过见还是要见的。

    毕竟不管怎么说,五府想要重建,还得看这位大司马的意思。

    人家要是铁了心地从中做梗,那麻烦可就大了。

    很快众人识趣离开,前去忙着各自的任务。

    汤昊在衙署值房接见了兵部尚书杨一清,这位大司马脸色铁青地走了进来。

    “本官要喝茶!”

    “没有!”

    “汤昊,你这个竖子!”

    “这个真没有!”

    汤昊无奈地摊开了手。

    “五府刚刚重建,啥都没有,不是我不给伱喝啊!”

    听得这话,杨一清也叹了口气,默默地坐了下去。

    “你还真打算重建五府?”

    “土木之前的府部之争,想来你也清楚,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

    府部之争,府就是五军都督府,部则是六部之一的兵部。

    洪武和永乐两朝,都是重武轻文,毕竟受到战事影响,武将勋贵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而永乐之后,仁宣两朝罢兵休战与民更始,武将勋贵就失去了作用,先前太宗文皇帝朱棣设立内阁,军权被掣肘,而且还失去了调兵的权力,而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内阁以明英宗年幼为由,将部分军权收为内阁所有,而内阁监管六部,兵部自然从此获利颇多,在品尝到掌握军权的甜头之后,兵部自然就有了更大野心,那就是掌握更多军权,甚至于谋求控制军权。

    一个大好机会随即而来,土木堡之变,在明英宗朱祁镇和权宦王振的带领下,大明朝数十年积攒的精锐倾巢而出,随着皇帝御驾亲征。

    这里面,自然就包含了军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当时还能掌控军队的几位重要武将和武官勋贵,即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包括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以及他们打造和统领的二十万精锐大军,在土木堡因为王振的瞎几把指挥,最终全军覆没。

    接下来就是北京保卫战,京师空虚,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兵部手握调兵的权力,于谦临危受命,调来直隶和山东的卫所部队,在北京附近,布置起了一道强力防线,最终击退了也先的瓦剌骑兵,保卫了大明的半壁江山。

    自此之后,卫所官员的选拔任命,卫所操练,乃至于镇戍、边防皆由兵部统辖。由于五军都督府乃是祖制,兵部还是象征性地给了些面子,让他们名义上管理军户户籍和屯田,但其实毫无实权可言,简而言之,就是有名无实。

    “府部之争,其实就是文武之争。”

    汤昊接过了话茬,道:“历朝历代朝堂之上都存在文武争斗,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

    “所以哪怕存在府部之争,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五府废了,武将勋贵跟着也废了,结果是什么呢?”

    “文臣缙绅把持朝政执掌大权,结果又是什么呢?”

    结果是什么?

    早就有人说过了。

    天下军民穷困,民穷财尽!

    这就是文臣缙绅把持朝政的结果!

    杨一清也明白这个道理。

    无非就是士绅缙绅攫取了太多民利,侵吞了太多国利,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困境。

    “那你准备怎么做?”

    “本官是担心你莽撞行事,平白破坏了眼前这局势。”

    “大明朝现在,真的是经不起折腾了啊!”

    汤昊闻言心中一叹。

    他当然清楚,杨一清不是什么贪官污吏,相反这位一直以家国大义为己任。

    二人看似平日里水火不容,不过都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大明能够重回正轨,这才是二人此刻能够坐下来谈话的基础。

    “其实也简单,那就是重建五府,确保将士儿郎的利益,以此振奋三军将士,重新恢复卫所军的战斗力。”

    “文臣缙绅把持朝政,那是想方设法地削弱大明军队战斗力,再加上他们刻意压制武将勋贵升迁,将士眼见升迁无望,赏赐也少得可怜,谁还愿意为大明征战沙场搏杀拼命呢?战斗力每况愈下那才是常态!”

    这一点杨一清也无法反驳。

    他曾经可是三边总制,对九边军镇再熟悉不过。

    因为文臣缙绅的刻意打压,军械辎重这些都是劣质产品,钱粮军饷也经常没有按时发放,所以九边将士对朝廷早就起了不满之心,反倒是拥戴支持这些军镇的将军。

    至少将军可以确保我们的利益,而朝廷却不管我们的死活,这就是人心所向。

    长此以往下去,九边肯定会出大乱子,甚至出现类似于那云南沐氏一样尾大不掉的割据藩镇!

    “我之所以重建五府,就是为了让将士儿郎再次看到希望。”

    “五府会确保他们的利益,保证立功有赏赐、战死有抚恤,如此三军将士才会对朝廷归心。”

    “继续任由文臣缙绅这些搞下去,迟早会引发一场场兵变,天下将士不管是卫所军还是边军,都对朝廷失去了希望,都对朝廷感到不满,那大明立灭亡也就不远了!”

    汤昊神情凝重地看向杨一清。

    “大司马,你是带过兵打过仗的,想来你心中也清楚,底层军士的处境有多么艰难。”

    “这样的大明,永远都只能龟缩在长城以内,面临蒙古蛮夷的劫掠袭扰,永远没有出塞的资本与底气。”

    “因为,将士没有军心,他们也不愿为大明而战!”

    你连将士最基本的利益都无法保证,连将士死后的抚恤的都没法保证,谁还愿意给你拼命呢?

    杨一清沉默着点了点头,随即再次问出了那个问题。

    “说说你的措施!”

    “若合理,本官会尽力配合。”

    汤昊点了点头,道出了自己的计划。

    “第一步,抓屯田。”

    “军屯是将士养家糊口的保证,却早已被士绅缙绅权贵豪强侵占一空,我意先行将这些军屯给夺回来,不管是谁要么还田要么抄家!”

    “可!”杨一清点了点头。

    军屯田地,这是卫所军安身立命的根本。

    卫所军三分耕种七分屯田,没有田地他们拿什么养家糊口?

    “第二步,清军籍!”

    “因为卫所军官贪腐役占等问题,致使大量卫所出现了逃亡现象,而这些卫所军官却趁机冒领空饷,我意借此机会清理掉一批卫所军官杀鸡儆猴,再将有功将士分别安插到这些卫所里面!”

    杨一清深深地看了汤昊一眼。

    “陛下可否知情?”

    说句不好听的,汤昊这么做,等同于是在安插党羽啊!

    “当然!”

    汤昊自然听出来了杨一清的话外之音。

    “大司马可以放心,此次重建五府一应事宜,正是我与陛下精心商议过的。”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反正皇帝陛下无比信任这个中山侯,都愿意将天下都司交给中山侯执掌,杨一清也懒得去做这个恶人,平白触怒皇帝陛下。

    “第三步,那就是九边军镇了。”

    “我意采取一些措施,振奋九边军民士气,至少让他们看到,皇帝陛下一直都记得他们。”

    “比如那些被掳走后救回来的流民,如果无父母妻室,直接听编入军伍,调用杀贼;有家业者,仍听宁家,先发宁家而愿入伍者,直接听编入军……”

    “还可在九边招募土著之兵,用以协助官兵杀敌,原则就是愿报效者,验其年籍,人给银三两及马匹器械,编成队伍与官军协力杀贼,有功照例升赏。事定归农者,听其愿留者,寄名近卫,月给粮一石,老则除之……”

    “另外当明晰赏罚,边镇军民,斩虏首一级者给银三十两,愿升者如例加升,民余给冠带,名为义勇,复其徭役,若纠集乡丁斩首五级以上,为首者升署所镇抚,其夺回被掳头畜,以十之四充赏,事宁停止不为例……”

    汤昊与杨一清聊了很长时间,等到这次谈话结束之时,天色都黑了下来。

    杨一清神情复杂地看着这位中山侯,随即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汤侯,莫要辜负陛下信任!”

    “兵部会全力配合你行事!”

    (本章完)


  (https://www.500shu.org/shu/28308/231535.html)


1秒记住书包网:www.500shu.org。手机版阅读网址:m.500shu.org